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3章 重修宗祠(2/4)

作者:遥远
姚远两辈子加起来也没有务农过一天,对农作物的了解仅限于理论上。

也只是他是如此了,余铁力和姜勇对农活、农作物都是非常熟悉的,都是农村孩子出身,打小就开始帮着干农活,都门清。

看到水稻,姚远就想起他重生前不久逝世的袁老,不由一阵唏嘘感慨。他很清楚,华夏的粮食安全是没问题的,而且会越来越牢固,全凭袁老等一批农业科研人员的付出。

但是在农产品商业化这块,华夏做得不够好,哪怕是三十年后也做得不够好,市场上充斥着的是大量的国外产品,或者是被外资收购或者控制的国内企业生产的。

那已经不是民族资本的企业了。

“相较于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担子更重,农产品商业化这条路更加难走。我的主业是搞机械研制的,设备不行就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跟不上就花大价钱买,买不到就组织专家研究,大把大把地投钱。”

姚远跟在姚虎身后,踩着田埂往前走,“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投足够的钱,实现赶超是不难的。但是农业不一样,农作物的生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恰恰又是附加值很低的一种商品,我经常悲观地想,也许需要二十年,咱们的农业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三十年后也没能完全实现现代化。

余铁力说,“东北那边的农场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从松嫩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中原地区,他们是搞得不错的。”

“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姚远说。

余铁力道,“我停薪留职之前,西林农场下发了文件,力争在八五期间完成机械化灌溉百分之八十的覆盖率,已经在就引进相关设备出国考察过了。”

八五指的是第八个五年计划,即1991年-1995年。

“西林农场的领导是很有魄力的。”姚远点了点头,说,“阿虎,你倒是可以去西林农场考察考察,学习一下他们的经验,把咱们村的田地全部整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统一规划进行种植。”

姚虎回头说,“就怕大家不肯。”

有自留地有责任田有承包田,看看脚下窄小的田埂就知道,谁都恨不得多一寸田地,要是全部整合起来,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种事情连国家主席都管不了,别说姚远了。

他笑着说,“让老支书出面,再请镇里协调,总得试一试。”

余铁力说,“阿虎,规模种植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统一规划之后,对增加亩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