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设置背景

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引子)、第一章、袁家胡同(1/2)

作品:《风沙吹过胡杨林

[&][].[].[](书库 )

风沙吹过胡杨林



(第一卷)



引子



伴随一声汽笛长鸣,从沈阳发往辽东的旅客列车徐徐启动了



车窗边,一名少妇怀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凝神地望向窗外,望向视觉所能触及到的远方,眼睛里噙满泪水



她看上去是那样的瘦弱疲惫和无助怀里的婴儿安静地睡在母亲的怀里,幼的她睡梦中还在笑着,全然不知母亲的痛苦是那样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这位少妇叫张媛,她怀里的婴儿是她的女儿美花,这次是到辽东城投奔在那里工作的弟弟这是195年的冬天



列车在一个站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了,一股人流夹杂着寒风涌进车厢张媛抱紧了怀中的婴儿,掀起自己棉袍的一角裹紧婴儿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还在睡着,可能对她来,火车的颠簸就像个大摇篮一样地舒服母亲张媛凝视着她,心里却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子中奇,痛苦的记忆象天边的浮云一样在她的眼前晃动,挥之不去



第一章、袁家胡同



故事还是要从民国时期的袁家胡同起



在我国的东北,有一座化古城叫辽阳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古称襄平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化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号,定都辽阳从公元前世纪到1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章《流放者的土地》中就引用了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的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来形容辽阳化底蕴的丰厚这些中原名士多为被朝廷流放的所谓犯罪的官员



在辽阳城中,有一个张姓的大户人家,祖上早年在朝廷做翰林因犯了所谓的字狱,全家从浙江被流放到这里或许是案子轻一些,或许祖上对皇上有过恩德,他们家没有被抄家,允许带走一切财物,包括佣人名曰流放,实则是换个地方生存他们来到辽阳,买了房产置办了土地,安居了下来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他们家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在城里有几百间的房屋在吃租,在乡下还有几百亩的土地在耕作



这家的主人张老太爷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几十口人都住在袁家胡同袁家胡同半条街都是张家人在居住,七个儿子每家三间房男人们在外读书做事,女人们操持家务,农村的土地由管家打理张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一家之长



这是一个和善的老人,家里家外口碑都好,最睿智的是,事不计较,大事不含糊农村的土地包给佃农种,他收的租金很低,而且从不过问,一切由管家料理管家看主人的态度行事,自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当地佃农都愿意租张家的地种



他们家自己也留些自己打理的地,季节忙时雇些短工,雇工吃的比家人还好张老太爷的明举,最终给他带来幸运,土改时因为没有民愤,所以政府只收回了土地和不动产,虽然成分定的是大地主,可老太爷和家人都相安无事,当然,这是后话



这户人家排行老四的精明能干,深得老太爷老太奶奶的喜爱,老四取的媳妇在哥几个中也是最漂亮的,家里儿女双全,一个姑娘两个儿子,令人羡慕也许有人会这儿女双全有什么好羡慕的,家里有钱还怕断了香火不成?多娶几房就是了可他们家是有家规的,无论什么情况不许纳妾,这家的老三就没有子嗣的,三媳妇不生育也不允许男人纳妾老太爷常,我们是书香世家,我们家谁也不能取俩老婆,谁也不许抽大烟,这是祖上立下的规矩



老四的女儿天生聪颖,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教书的老先生总是夸奖他,后到国高读书,也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太爷自然也很是喜欢她,高兴时要送她到北平继续读书当然这只是,在这个大家族里,重男轻女的意识还是挺浓厚的男人要读书读到读不动,就是除非你自己不争气,读不下来了,要不然,漂洋过海都供你而女孩子只是在私塾里读点四书五经的,民国时能读到国高就到头了十七、八岁就嫁人了她在家族女孩子中排行老三,后边的众多弟弟妹妹都称她三姐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三姐十一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急病 愣是没有救过来,抛下了孤儿寡母走了一夜之间,天塌地陷老四媳妇张董氏悲痛欲绝病倒了,她知道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这意味着在这个大家族里,他们家没有男人挣钱了,他们孤儿寡母要靠别人来养活,从此吃饭都不理直气壮了,多少要有点低眉顺眼的样子虽然有老太爷老太奶奶护着,表面没有任何变化,可这内心的波澜却是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



经历了家庭的变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沙吹过胡杨林 最新章节(引子)、第一章、袁家胡同,网址:https://www.xbqg99.net/45/45897/1.html